電話:18638870278
郵箱:
傳真:
地址:洛陽偃師工業園區
攻克“國內難度最大的盾構隧道”技術難題,他們獲“科技進步特等獎”
如何實現超大直徑盾構技術的重大突破?怎樣攻克“國內難度最大的盾構隧道”的技術難題?未來還將如何建設高品質隧道,服務交通強國戰略?近日,中交集團公布了2023年度科技進步獎評選結果。其中,由中交一公局集團牽頭,中交集團、中交隧道局、中交天和聯合申報的“高水壓砂-巖復合地層大直徑泥水盾構施工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榮獲2023年度“中國交建科技進步特等獎”,這也是中交一公局集團首次獲得此項殊榮。
實現超大直徑盾構技術的重大突破
該項目研究通過理論分析、數值模擬、室內外實驗和工程驗證等手段,對復雜地質地貌超高水壓大直徑盾構隧道建造關鍵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首次創建了管片結構-接縫防水協同控制的高水壓盾構隧道防水技術體系,研發了復雜地質地貌盾構隧道安全控制技術,研制了復雜地質地貌高水壓大直徑泥水盾構機安全掘進的關鍵設備,受到了評委們的高度認可。
“該項目研究是應用技術研究,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純理論層面。”中交一公局集團隧道局研究院副院長李輝表示,該項目研究實現了重大突破,解決了一些“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對于掘進技術、管片防滲漏技術以及設備原始創新等板塊,都有非常大的意義。
與此同時,本項研究還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6項,發表核心及以上論文35篇,軟件著作權3項,省部級工法5項,發布及在編標準8部,經中國公路學會組織開展的科技成果評價會認定,研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攻克技術難題,實現長江江底盾構隧道“不滲不漏”
南京,八卦洲旁,在百舸爭流的長江主航道下,一條“巨龍”正以火熱之勢,連通兩岸。由一公局集團隧道局承建的南京和燕路過江通道南段隧道工程A3標(以下簡稱“和燕路過江隧道”),使用中交天和自主制造的“振興號”超大直徑盾構機成功穿越長江。
全長2976米的南京和燕路過江隧道,系國內超大直徑盾構首次一次穿越多種復雜地質條件組合的水下隧道,最高水壓0.79MPa,是迄今為止長江上建造最為困難的過江隧道,也是國內建設難度最大的盾構隧道之一。中交一公局集團隧道局研究院副院長張亞洲認為,作為一項劃時代的標志性工程,和燕路過江隧道取得的科研技術成果對行業有著非凡意義。
在該項工程建設過程中,項目組聚焦盾構裝備國產化、隧道高品質建造、盾構安全掘進等盾構行業痛點問題,通過自主研發實現了盾構關鍵設備的國產化,突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實現了科技自主自立;堅持創新、不斷探索,克服了高水壓、復雜地層條件等工程建設難題,“實現了長江江底盾構隧道‘不滲不漏’的壯舉,推動盾構隧道建設質量邁上新的臺階,該工程被多位院士、專家譽為‘超高水壓盾構隧道標志性工程’”。中交一公局集團隧道局研究院副院長徐文禮說。
“從全生命周期設計、科學精細標準化管理、科技攻關與微創新應用、高質量施工、平安工程、綠色工程等七大維度來講,和燕路過江隧道稱得上是一項樣板工程。”中交一公局隧道局原和燕路過江隧道項目書記兼總工程師趙小鵬表示。
“和燕路項目不僅實現了安全生產零事故,還提前半年通車,帶來了極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在張亞洲看來,這項盾構高效安全施工技術大大推動了行業高質量發展,引領了行業的發展,樹立了高品質標桿,是一座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匠心工程,也將為后續盾構隧道施工提供一套高品質、安全、高效的建設新方案。
該技術已應用到國內多條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建設中
值得關注的是,該項技術目前已成功應用到了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上海機場聯絡線工程、江陰靖江長江隧道工程、珠海興業快線工程等多條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建設中,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也標志著一公局集團所屬隧道局在超大直徑盾構建造領域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和燕路過江隧道項目中,平均年齡32歲的年輕團隊創造出的箱涵拼裝精度達到3毫米內的行業高水平,以及管片錯臺量控制在4毫米的佳績令業界驚嘆。解碼成績的背后,是中交一公局集團一直以來在人才培養以及科技創新方面所執行的方針策略,也得益于集團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高度重視,把科技強企、創新發展、人才培養等放在公司發展的關鍵位置。為進一步夯實中國交建長大隧道掘進技術分中心的建設,中交一公局集團大力支持隧道局組建地下空間科學研究院,打造在主業建設領域升級發展的核心動力,深耕大盾構業務板塊,成為行業領軍企業。
在李輝看來,如果把這項技術看成“1.0版”,其他項目可能是“2.0版”,后面還有“3.0版”“4.0版”,但是和燕路項目是有首創性和劃時代意義。后續,中交一公局集團也將在盾構施工智能化、盾構裝備國產化,以及超長距離、超深埋深、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工程建造技術方面持續創新,用自己的國之重器建設高品質隧道,服務國家交通強國戰略。
上一篇:西十高鐵西嶺隧道施工傳捷報